ROR体育开户:小人物生命史 共写常民历史
【大成报记者杜忠聪/台南报导】台史博自2,000年以来,长期接受民间常民文物的捐赠,至今20年,捐赠数量已达馆藏的三分之一,高达4万多件,且捐赠的数量从早期的单件渐渐发展为一整批,因而入藏了不少精彩的个人生命史重要物件与文书。“这就是我们:2020馆藏捐赠特展”即是选辑了9个跨时代的人物,透过他们真实的生命故事与物件,反映出大时代的社会变动与常民历史。
展览故事主角分别为日本警察北浦义三(1897-1980)、台籍教师柯天送(1900-1973)、留日医生柯全镛(1906-1998)、台籍税务人员黄昆耀(1910-1940)、菜头伯谢天祐(1918-2017)等5位男性,以及助产士黄陈梅丽(1920-2018)、素人画家谢招治(1929-2014)、毛线编织老师林何赛秋(1933-2016)、政治受难者家属柯蔡阿李(1933-)等4位女性。这9位故事主角均出生于日本时代,生活在日本时代与战后的台湾,面临过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冲击,以个人的经历见证了这段历史不同面向的转变。例如北浦义三是1926年来到台东里陇(关山)的日本警察,因具有电气工程的专业,参与了里陇水道的设计与建设,拍摄了里陇水道兴建过程等珍贵的历史影像。住在台江安顺溪顶寮的谢天祐则是典型的“做田人”,为了养活子女,买了台可以载货的菊鹰牌單車,农闲之余骑著铁马摆摊卖菜,曾经远到台南东山批货龙眼,来回骑了将近120公里。林何赛秋是典型的传统妇女,先生在农田水利会工作,薪水不多,为了贴补家用,学习了1960-1970年代妇女最流行的兼职手工艺—用针织机编织毛线,后来开设了编织补习班。如此日常的生命故事,穿过博物馆策展的铺陈,台史博企图以更贴近土地的角度,落实一座真正属于人民的“大家的博物馆”。
台史博策展团队表示常民生活、公众史学一直是台史博长期关注的主题与焦点,除了国家的“大历史”外,台史博重视从个人生命史、家族史、地方史与常民故事,提供“大历史”所忽视的“日常”,以微观的视角呈现出个体与地方的独特性。所谓的史书、方志通常只为名人、伟人撰写传记,少见市井小民传记,然而常民与时代互动的故事,因此本特展透过“小历史”、“个人历史”的角度,以“物”说“人”,借由“人的物志”故事轴线,聚焦于9个人物生活物件的痕迹所刻画出个人工作、家庭、重要生命历程的印记,看似各自独立的9个故事,交织成一幅跨世代、跨族群的台湾常民历史图像
展览即日起至110年3月1日于台史博4楼第三特展室展出,欢迎观众踊跃参观。展览期间,将陆续推出相关教育推广活动,欢迎关注官网(www.nmth.gov.tw)最新信息。

